1.蛇場蛇房的建造 人工飼養王錦蛇可采用室外飼養,室內飼養,室內外結合飼養和蛇箱、蛇籠飼養等幾種形式,現將蛇場的建造方法介紹如下。
(1)室外蛇場選擇地勢較高燥、有水源的地方建場,最盤,傍山而建,使蛇能在近似然環境的場地自由活動。蛇場面積視養蛇多少而定,蛇場可以為圓形、正方形或四方形,用磚(或石塊)、石灰、水泥砌2米高的磚墻,內側抹成光面;并涂水泥刷成灰色,如蛇場圍墻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四角應砌成弧形,切不可砌成直角;圍墻底腳要挖到土面下l米深處;內充石塊并灌注水泥砂漿,謹防蛇從圍墻、墻角和墻底腳逃走。圍墻可以不設門,借梯進出,設門最好設兩層門,場內開內門,墻外開外門。蛇場內大部分面積為蛇的活動區,要模擬蛇的自然生活環境,在蛇場內建造假山(假山中建造一些洞穴),地面種植樹草等植物,為蛇的隱蔽休息之場地。此外,在蛇場內還需建造水池和飼料池,水池水深30厘米左右,池里有流水供蛇飲用和洗浴。從水池再引水溝連接飼料池。飼料池中養殖黃鱔、泥鰍、蛙類、紅點錦蛇(俗稱水蛇)供蛇捕食。
(2)蛇房蛇房建造于蛇場地勢較高之處,坐北朝南,以利于夏季通風和冬季保溫。根據地勢建造成圓拱形、方窖或長溝形,蛇房墻高2米以上,內壁光滑,蛇房內設置一定數量的蛇窩,在蛇房一側或兩側開若干直徑2~3厘米的小孑L通人蛇窩供蛇出入。
(3)蛇箱、蛇籠具有占地少,又便于觀察蛇的生活情況等優點,但不宜用于體形較大的王錦蛇飼養,因為面積少,蛇的活動范圍受到限制,不利于蛇的生長發育、繁殖,也不適宜規模養殖。蛇箱和蛇籠多用于裝運王錦蛇的工具。
2.飼養管理 仔蛇出殼后7~10天即開始第1次脫皮,一般不進食,特別是剛出殼后3天,主要靠卵黃自體營養,隨日齡增長,卵黃吸收完后開食,但由于剛出殼的仔蛇主動進食能力差,必須人工誘導開食。對個別不能主動進食的仔蛇要單獨喂養。仔蛇飼養可每隔5~7天灌喂1次雞蛋液。仔蛇開食時,可在飼料蛋液中酌加一些搗成肉泥狀的黃粉蟲或投喂一些其他活體小昆蟲,如螞蚱、蝗蟲、蟋蟀等,供幼蛇自行捕食。隨仔蛇日齡增長,可以逐漸加大餌料的投喂量,以一日內吃完不剩為準。仔蛇在第1次主動開食后5天內不需投喂,應在5~7天以后開始投餌,以后每隔7天左右投餌1次,直到冬眠前對食欲不振的蛇可灌喂一些復合維生素B,可以增加蛇的食欲,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蛇健康成長。但幼蛇在蛻皮期間不需要投喂餌料。對于個別不能主動進食的幼蛇需要單獨喂養,投放2~3個活體小動物濟幼蛇主動捕食。
剛出生的仔蛇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飼養100條為宜。約15天以后應揀出仔蛇總數的1/5,30日齡以后再揀出1/5。蛇是變溫爬行動物,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為23~28℃,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如環境溫度低于20℃或高于35℃都不適宜蛇生活。蛇類一般喜歡濕潤,幼蛇環境應保持相對濕度30%~50%為宜。幼蛇長大到一定程度時就要蛻皮,才能使蛇生長。蛇蛻皮階段,相對濕度應保持在50%~70%為宜。蛻皮與濕度關系密切,所以在幼蛇蛻皮期間必須保證有充足的潔凈水源。使幼蛇能蛻掉已角質化的皮膚,重新長出新皮膚來,換上新的完好的鱗片。蛇一般每年蛻皮3次,應注意對幼蛇的管理,保持蛇場的清潔衛生,’經常清掃,清除食料殘渣,經常更換水池中的飲水,夏季暴雨后應及時排除蛇場內積水。經常檢查蛇的攝食、活動情況,發現行動閑難者應及時隔離治療或淘汰。此外,還應加強蛇場安全管理,經常檢查出水孔和蛇場圍墻,發現有破損要及時補修,防止蛇外逃和野鼠及天敵侵入蛇園造成危害。
3.王錦蛇的繁殖 人工養蛇時,雄蛇與雌蛇應分開飼養,到繁殖交配季節時再把雄蛇放人雌蛇群中,1條雄蛇一般可與10條雌蛇交配。交配后又分開飼養。王錦蛇的繁殖方式為卵生,雌E錦蛇一般在6月底至7月中旬為產卵高峰期,每次產卵8~12枚,多達20枚,其卵呈長圓形,重40~45克。1條雌蛇交配1次后,精子在母蛇體內可以存活多年。蛇卵的孵化期為40~45天。王錦蛇受精卵人工孵化方法同其他蛇卵大多數采用缸孵法或木桶在室內孵化。孵化的最佳溫度為20~30℃。孵化缸內的孵化溫度應控制在24~27℃,相對濕度為50%~70%,在此溫、濕度范圍內孵化出的雌、雄幼蛇幾乎各占一半;若溫度在20~24℃,相對濕度在90%,則孵出的幾乎都是雄蛇,故應控制孵化缸內適宜的溫、濕度。每個孵化缸內都應吊放一支溫度表和濕度表。若濕度高時,可在卵上放些新鮮樹葉或鮮草,2天更換1次。溫度過低而濕度過高時,需及時打開缸蓋,懸吊一只60~80℃的熱水袋于卵上,切忌接觸到卯。剛出殼的仔蛇體長25~35厘米,體色較淺,頭部前鱗片無“王”字形斑紋。剛出殼仔蛇不需投餌,出殼7天后人工誘導開食,同時要加強對仔蛇的護養。